本報昨天十一版報道:四個騙子以美國內申大學博士學位證書的名目,騙了十多名公司領導、企業高管等,這些被騙者一般都是知識分子。
騙子橫行天下,知識分子被騙也屬正常。但也要看被誰騙了,為什么被騙了,被騙的是什么東西。比如,這些受騙者如果被假茅臺、假拉菲騙了,這在被騙的正常范圍內。即使是知識分子,公司領導或企業高管,也99%區分不出真假茅臺、拉菲。
受騙者是被美國“野雞大學”冒牌博士學位證書騙了,這件事就不那么單純。我懷疑這些人很有可能甘心情愿受騙,其目的是通過被騙而再去騙別人。換句話說,受騙只是他們欺騙別人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騙子辦的金融學博士班學員學費是十萬八千元,我估計在美國這點錢可能拿不下一個正規的博士學位。假設對這些受騙者打折吧,就算是在中國花這點錢可以取得博士學位。不過,一個人什么事都有可能上當受騙,但自己是否學過博士課程、做過博士課題研究、寫過博士論文,這總不會也上當受騙吧。此事的悖論是,倘若這些人真正按照正規大學要求去學了博士課程、做過博士課題研究、完成博士論文,那才算受騙,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貨真價實的博士卻未得到真文憑。如果只是掏點小錢就輕輕松松拿到金融學博士學位證書,至少說明其本人是與騙子合作共謀完成了這一騙局。
中國現在有多少博士是硬邦邦的,既不是“混”來的,更不是“騙”來的,大概誰也說不清。我相信,中國早晚有一天也會對真假博士進行一番公眾鑒定,博士論文是否抄襲也會接受社會檢驗?,F在因為種種原因,還顧不上去偽存真,總的來說是需求大于供給。一旦到了博士供給大于需求時,真假博士不等公眾和社會判別,他們自己就要分辨個一清二楚。
騙子必須要受到法律制裁。我的問題是那些冒牌博士取得了騙來的學位,他們以此欺世盜名,抑或以此在本部門獲得高官厚祿,這筆賬如何算呢?騙子賣假文憑要接受法律的審判,買假文憑的人騙人該不該同樣接受法律制裁?僅就從不當得利來說,制售假文憑包括假辦學形式,僅僅是從買假文憑的一個人身上賺錢。而那些買假文憑的人,則往往是從社會公眾身上騙取遠遠大于買假文憑所花費的利益回報。而且,只要不被發現,就一定會成年累月地長期騙下去,其回報也是十萬八千元的十倍、一百倍……最為惡劣的是,假文憑既破壞了人才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也極有可能給社會和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抓住賣假文憑的騙子只是抓住了供給環節,而抓住那些買假文憑的騙子才是真正抓住了需求環節。究竟是供給決定需求,還是需求決定供給?當年,我在本報撰文爭論燕莎、賽特離譜不離譜時,有人封了我一個“需求學派”的稱號。我至今還是認為需求決定供給,正是大量買假文憑的人給造假者提供了機會。如果我們不是這樣提出問題和認識問題,中國的假文憑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原載2012年7月5日《北京晚報·北京論語》】
「摘要本文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從1939年至2001年的327篇會計學專業博士論文選題以及中國自1985年至2001年9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的306篇會計學專業的博士論文選題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和美國博士論文的選題及所體現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選題方面,中國的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比美國的博士論文選題更大,研究對象更為寬泛,而解決具體問題的針對性較差;在所反映的研究方法方面,美國的會計學博士論文研究方法明確,且多樣化,注重實證研究、經驗研究、調查研究及實驗研究,而中國的會計學博士論文更注重規范研究與理論分析,實證研究與經驗研究較少。但近年來,研究方法具有與國際學術研究常用方法日益接近的趨勢。
「關鍵詞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研究方法;比較研究
一、序言
博士學位是學位制度中最高級別的學位,獲得博士學位標志著受到了最高層次的專業教育。在國際上,博士教育源遠流長,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美國的會計學博士教育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經有許多大學具有會計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的學位制度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1982年廈門大學葛家澍教授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標志著中國正式啟動了會計學博士教育。從1982年到2001年,中國先后有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部科研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中南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學院、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原陜西財經學院)、中山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暨南大學等12所大學及科研機構獲得會計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近年來,會計學博士生的招生人數和獲得學位人數逐年增加,表明中國會計學博士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博士教育制度是由課程教育、科學研究和博士論文三個核心環節構成,而撰寫博士論文又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環節。在撰寫博士論文過程中,論文選題是非常關鍵的步驟。選題的恰當與否事關論文質量。一篇好的博士論文,其選題必定是新穎的、開拓性的、富有創新的。好的選題才能使論文建立在高的起點上,加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認真嚴謹的研究態度,才能保證論文有高的質量。因此,如何選題,選什么樣的題目,往往成為博士生非常關注、也煞費苦心的問題。本文擬對中國與美國會計學專業博士論文選題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為中國會計學博士教育提供借鑒,促進中國會計學博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樣本說明、樣本分類及標準
(一)樣本說明
由于美國授予會計學博士學位的大學較多,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更多,無法得到博士論文的全面統計資料,故以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1939年至2001年已獲得博士學位的327篇會計學博士論文為美國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研究的樣本。
伊利諾伊大學成立于1867年,1921年開始招收會計學碩士研究生,a.c.littleton教授開設了第一門研究生課程,標志著該校會計學研究生教育的開始。1938年a.c.littleton教授在伊利諾伊大學創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會計學博士點,從此開始了該校歷史悠久、成績卓著的會計學博士教育。截止2001年,該校已經培養了327名會計學博士,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全美乃至全球第一。伊利諾伊大學會計系以其在會計教育方面的奠基之功和創新之舉、會計理論方面的開拓精神和卓著成就、濃郁的研究氣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飲譽全球,被認為是美國乃至世界杰出會計學家的搖籃,連年在美國大學會計教育排名中名列前茅。分析研究該校的會計學博士教育,特別是博士論文的選題,對提高中國的會計學博士教育的水平有重要意義。
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樣本則由1985—2001年已有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全部9家會計學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的306篇博士論文構成。具體分布情況如下(見表1):
以上共計633篇中美會計學博士論文的選題,構成了本文比較分析的樣本。
(二)樣本分類及標準
本文對會計學博士論文的分類及標準是:
1.按照中國學術界對會計學科外延的一般認識,將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三大領域納入會計學科的范圍。這與國外普遍將稅務研究作為會計學研究的一個領域的劃分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將稅務研究及除上述領域以外的研究歸于其他類別。
2.由于會計學領域的論文數量最多,所占比例也最高,故為研究需要,進一步將會計學領域的論文劃分為會計理論、財務會計、財務報告、稅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國際會計與比較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證券市場及會計、信息系統與網絡會計、會計史、會計新領域(諸如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等新興會計研究領域)等12個類別。
3.從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情況看,以財務會計居多,涉及財務報告和證券市場會計方面的論文也屬于財務會計的范疇,但本文考慮到633篇樣本中涉及財務報告的較多,故將其單獨列為一類;再者,以證券市場為對象進行學術研究,是當代會計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學派的主流,而且這類論文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因此也將其單獨列為一類進行分析。
4.涉及計算機信息系統及網絡會計的論文雖然較少,但考慮到21世紀信息與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會計學的理論、方法、報告手段等正在或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可以預料信息系統與網絡會計將是21世紀會計發展的大趨勢,因此也將其單獨列為一類。
5.有些論文不能被會計、財務、審計領域所包容,還有論文難以判斷其應當歸屬的類別,均將其列為其他類。
三、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為便于分析,以下首先將不同年代的會計學博士論文按照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以及其他共四個領域進行分類(見表2),然后再就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會計學領域作重點分析。
由表2資料及相關分析計算可見,會計學領域的論文共253篇,占77.37%,處于主導地位,故可將其作為重點加以分析。根據樣本分類及標準的有關說明,將會計學領域的博士論文選題劃分為以下12個方面(見表3)。
從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以下特點:
1.在會計、財務、審計、其他四個領域中,會計學研究領域占有主導地位,占到全部論文的3/4強,審計方面的論文占到將近13%,而財務管理方面的僅接近6%,其他方面不到4%.這反映了會計學是一個大的學科領域,而審計學只是隸屬于會計學的學科方向,財務管理與會計學也有很高的關聯性。從美國大學系科設置的情況看,一般都是設置會計學系或會計與財務系,通常沒有單獨設置財務系或審計系,這種情況與中國是類似的。另外,美國大學的財務學科很多是劃歸到金融學科或與金融學科融合在一起,這也是統計資料中財務學領域選題較少的一個原因。
2.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會計學專業博士論文中尚沒有財務管理方面的選題,但60年代以后,由于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資本市場的擴張,財務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明顯增強,隨著資本結構理論(mm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等財務學理論與方法在經濟理論文獻中日益受到重視,有關財務管理的選題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興趣。特別是在80年代,財務管理領域的論文有很大的增長,達到了13篇,反映出財務管理已成為會計學專業博士論文選題的重要領域。
3.有關審計方面的論文在60-80年代處于高峰,分別有11篇、9篇、9篇,此時期前后則相對較少。這也可以映射出該時期美國公共會計師事業發展的程度和水平。
4.在會計學領域的論文選題中,關于會計基本理論方面的論文所占比例最高。比如會計概念、會計計量、會計準則、會計與社會經濟的關系等等。在327篇論文中,按照本文劃分的標準,有73篇屬于會計理論方面的,達到29%.說明基本會計理論研究始終是會計學專業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對于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博士生教育來說,基本會計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有關財務報告、稅務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等領域的選題分別達到11%、12%、7.5%,說明美國博士生的研究領域教為廣泛,也說明這些領域仍然需要大量的理論研究。
6.美國博士生論文選題比較具體,研究的問題針對性強、研究范圍明確,主題突出。很多論文從題目即可看出作者擬研究什么樣的問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如會計證據的客觀性及相關性、影響公共會計服務范圍的因素、會計在政府金融監管中的職能、資本盈余的含義、資產的本質、收入和利潤的經濟學概念在會計中的作用、關于會計師的數學知識程度的調查研究、配比原則在會計中的一個批評性檢驗、對財務會計中負債本質的分析、會計作為一門語言——語言學研究方法在會計中的應用等等。這說明美國博士論文的選題注重較為具體的問題,敢于“小題大做”。
四、中國會計學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對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的分析,采用與上述美國會計博士論文選題分析同樣的方法,即首先將不同年代的會計學博士論文按照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以及其他共四個領域進行分類(見表4),然后再就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會計學領域作重點分析。
由表4資料及相關分析計算可見,會計學領域的論文共有192篇,占62.75%,故以下將重點分析會計學領域的博士論文選題情況(見表5)。
從樣本統計結果看,中國會計學專業博士論文選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會計學領域的選題最多,占到將近63%,財務管理和審計領域的選題各約15%,其他方面7%左右。這一比例與本學科的發展現狀是相符的。
2.在會計領域選題中,會計理論方面的選題最多,達到26%,依次是證券市場及會計19%強、會計新領域約11%、財務會計約8%、財務報告7%、國際會計與比較會計7%、成本會計約6%、管理會計5%.選題較少的領域有信息系統與網絡會計、會計史、稅務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
3.基本會計理論的研究始終是博士論文選題的熱門領域,從17年的情況看,除1986(無獲得學位者)1988、1995三年無會計理論方面的選題外,這方面的選題一直比較穩定,數量也比較多??偭可线_到了26%,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29%的比例較為接近。
4.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與快速發展,證券市場的會計規范、信息披露、市場監管與市場效率等問題日益重要,加之這一時期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問題凸現,圍繞證券市場監管以及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成為國際上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因此這一方面的選題所占比例較高,僅次于會計理論,接近20%.尤其應該強調的是,上海財大會計學院在國內證券市場會計研究中已經形成了規模優勢,其博士論文選題中,有很多屬于這一方面。
5.財務管理方面的選題呈逐年上升趨勢,總數達到了46篇,占全部論文的15%,反映出在中國財務管理與會計學科具有極強的關聯性,也說明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公司治理等問題的日益重要,財務管理已經成為中國會計學科理論研究的熱點領域。
6.審計學作為隸屬于會計學、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學科,在中國職業會計師隊伍建立、完善與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值得理論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因此這方面的選題達到了46篇,占全部論文的15%.可以預計,隨著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治理力度加大,對會計職業界獨立性、誠信、自律等要求的提高,有關審計方面的選題還會進一步增加。
7.個別領域的選題較少,且不夠穩定,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計算機會計、稅務會計、會計史等,有些年間甚至沒有一篇這些方面的選題。
總之,隨著中國會計學博士教育規模的日益擴大,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博士論文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現出了一批有較高水準的博士論文,某些論文已經具有了國際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國會計學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五、中美會計學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與所體現的研究方法比較
(一)選題方面
由于中國博士學位制度起步晚,培養的博士生數量也比較少,目前已獲得學位人數僅僅達到300多人,不及美國伊利諾伊一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但目前的發展勢頭比較迅猛,每年獲得博士學位人數大幅增長。在博士論文選題上,有不少優秀的論文,其選題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緊密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擴張的經濟現實,從會計信息含量、市場效率、市場規范與監管、審計等方面進行研究,不少研究成果具有國際水平,對完善中國證券市場、促進證券市場規范運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其次,是緊跟中國經濟改革的步伐,對轉型時期深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與之相聯系的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稅務改革、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等現實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推動了中國經濟改革步伐。
再次,是圍繞中國會計與國際慣例的接軌、會計國際化問題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基本會計理論、會計準則制定、會計信息披露、財務會計實務、財務報告等問題進行的研究,對加速中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最后,是在諸如人力資源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等會計新領域有大量的研究,使中國會計研究在某些領域能夠跟上國際上會計研究的前沿。
但是,與美國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進行比較,中國的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第一,選題面集中度較高,涉及范圍不夠廣泛,有些領域乏人問津。如涉及基本會計理論、會計新領域等方面的選題較多,而涉及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領域的選題偏少。特別是象信息技術會計方面僅有7篇,會計史僅有5篇,稅務會計僅有4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僅有3篇,會計教育僅1篇,會計研究方法僅1篇。在美國,稅收與稅務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等領域是會計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伊利諾伊大學稅務會計研究領域的選題達到30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領域的選題達到19篇,遠比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選題為多。
第二,選題總體上來說比較大,解決具體問題的針對性不強。很多論文都是泛泛地討論一種理論或實務,而沒有特定的針對性。特別是一些論文不能開門見山地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如何?本文將按照什么樣的思路去進行研究?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等等,而是海闊天空地從有關基本理論、國內外環境因素、社會背景等講起,涉及面過于寬泛。很多論文從題目上難以看出作者在論文中要解決什么問題。還有一些論文企圖構建一套理論體系,實際上這是很不現實的,也是難以達到的。
第三,選題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據粗略統計,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中,有關商譽會計的3篇,會計控制系統的3篇,環境會計的2篇,金融工具會計的6篇,環境管理會計的2篇,經理人股票期權的3篇,全面收益會計的2篇。有些論文題目甚至完全雷同。再如有關資本結構、股利政策、審計法律責任等方面的選題也具有較高的重復度。而伊利諾伊大學的327篇博士論文選題中無一重復。
第四,缺乏適當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方法不夠先進。大部分論文沒有說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與國際流行的研究方法看,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實證研究的比例還比較低。
(二)研究方法
由于無法獲得全部樣本的原始論文,因而不能客觀地分析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但根據筆者掌握的部分已出版論文和論文打印稿,以及根據論文題目進行推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從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博士論文選題看,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伊利諾伊大學博士論文除了采用傳統的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兩大類研究方法外(可從題目中直接觀察出),許多論文采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會計行為和會計現象。比如“產權概念及其在會計理論中的應用”、“收入和利潤的經濟學概念在會計中的作用”、“會計的制度性研究”、“信息論框架中的管理會計”、“信息論在會計過程分析中的應用”、“納稅訴訟、解決方案和納稅報告間的博弈”等,在這些論文中,產權理論、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得到了廣泛應用。
多學科交叉研究也是伊利諾伊大學會計學博士論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這些學科包括哲學、邏輯學、心理學和法學等。這不但反映了作為社會科學的會計學和其他學科相互間的交叉影響,也體現了博士生導師和博士生深厚、廣博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為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會計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原理和方法奠定了基礎。如“經濟交易的邏輯分析”、“凈收益的法律和會計概念的比較研究”、“資產概念的心理學及哲學淵源的研究”、“會計作為一門語言:語言學研究方法在會計中的應用”等。
個案分析法也是伊利諾伊大學博士論文研究方法的一大特點,而且多運用在成本會計、審計學領域,如“會計與魯賓遜——帕特曼法案的協調”、“關于會計——客戶關系中溝通本質的一個批評檢驗”、“關于歷史成本報告—歷史成本調節和財務報表中單一項目成本數據替換的可行性分析:一個案例研究”、“對墨西哥政府公路和灌溉項目的會計分析和經濟評價”、“1986年稅收改革法案和財務會計變更對公用事業收益和稅率設定的影響”等。
在所運用的比較研究法中,既有橫向比較研究,也有縱向比較研究??v向比較研究以時間排序,大多是以美國一段歷史時期內,某一經濟現象、某一法規等對會計政策和實務產生的影響或以一段時期內會計理論或實務自身的歷史演進過程為研究對象,研究美國國內會計自身的發展規律??v向比較研究的選題如“關于1896年至1940年美國注冊會計師法的研究”、“1933年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關于會計方面的一種歷史性觀點”、“應計制會計50年發展:1886~1936”、“美國會計報表鑒證的歷史性發展”、“對1900年至1950年資本公積金用途的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對美國會計準則的本質及發展的研究”、“關于從1939—1954年聯邦政府所得稅的發展及其對會計理論和實務影響的歷史評價”、“美國損益表的發展”等。橫向比較研究的選題如“國際會計計價多樣化的影響:在英國的檢驗”、“英國、加拿大和法國會計的協調化”、“美國和加拿大保險公司的財務報表”、“州際間公司所得稅的批判性觀點”、“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審計準則比較研究”等。
雖然橫向比較研究較少,但基于美國大學較高的國際化程度——開放的教育和較多的國際學生,使得博士論文中研究其他國家會計及有關問題的選題也占了不小的比例。比如“反映在統一體系中法國會計思想的演進”、“拉美會計的性質及發展階段”、“中國政府會計:特別關于宋朝的研究”、“關于會計原則在日本的發展和本質的分析”、“政府會計對泰國發展的一項批判性研究”、“會計在英國1500-1750年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加納發達的會計的起源:現存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等。這些選題一方面源于美國開放的教育體制,另一方面源于其國際學生在學校所占的較高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法、實驗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博士論文選題中及研究中也有體現。雖然所占比例不高,卻反映出美國博士論文務實的研究風格。尤其是實驗分析法的使用,使會計研究的結論富有理性,而且實驗研究容易剔除影響會計活動的其它不重要因素,更易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抓住本質,捕捉到主要變量和會計行為或會計結果的相關關系。比如“管理審計概念的一個調查”、“關于外部會計溝通的語意問題的調查分析:一個對調查技巧的相對研究”、“收入平均和投資決策:一項實驗室檢驗”、“參與預算環境下,領導者地位和信息對集團決策制定的影響:一項實驗室實驗”、“市政府報告的要求對市政府辦公室固定資產取得決策的影響:一項實驗室研究”、“從屬性、公正性和審計人員決策過程:一個理論性框架和兩個實驗”等。
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所反映的研究方法比較,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更多地采用了傳統的理論分析的研究方法。雖然這種研究方法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也是必要的,但總體上研究方法比較單調,特別是不能與國際上流行的研究方法相比較。僅從論文題目來看,大部分論文難以反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近年來,也有不少論文開始采用實證研究方法,上海財大在這方面走在前列。上海財大的實證研究系列論文,在中國博士論文中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導向效應。另外,比較研究在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中也有廣泛的運用,如“中西財務會計比較研究”、“香港創意性會計的比較研究”、“中外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會計規范的比較研究”、“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德財務會計比較研究”、“海峽兩岸會計準則比較研究”、“中美會計比較研究”、“中國文化特征對會計制度的影響——兼論中韓會計制度比較”、“中英美會計準則比較研究”等。
六、結論、局限性與建議
綜上所述,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但在很多方面差異也比較明顯。在選題的領域方面,中國的博士論文較集中,甚至出現重復現象,而美國的博士論文選題比較分散,涉及面更廣;在研究范圍方面,中國博士論文的選題較大,一般論述的論文較多,針對性強的論文較少,而美國的博士論文選題較具體,針對性較強;在實用性方面,中國的博士論文純粹理論闡述的較多,解決現實問題的較少,而美國的博士論文從現實出發的較多,能夠運用理論研究現實的經濟問題和會計問題;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國的博士論文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美國的博士論文研究方法多樣化,符合國際上會計學術研究的潮流。但是,近年來,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已經表現出實證研究、案例研究不斷增多、選題的科學性不斷提高的趨勢。
本文的局限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由于本文所采用的美國樣本的時間跨度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本世紀初,而中國樣本僅系近十七年來的,其比較基礎并非完全一致,可能導致結論的偏差。其二,中國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人文環境、社會背景、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模式及教育水準等方面與美國相比也有較大差異,亦可能產生可比性方面的不足。其三,會計學的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所要解決的理論和實務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因而在不同階段會計學博士論文關注的熱點也會不同,可能導致某些領域和問題廣受重視,而某些領域和問題受到冷落的現象。
通過以上研究,本文建議:第一,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應緊密結合中國經濟改革、會計改革的現實,從大量的現實經濟問題中尋找研究課題,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同時,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也應該將視角瞄準國際前沿,就全球共同性的會計問題展開研究;第二,在論文選題方面,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應注重研究比較具體的會計、財務、審計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問題,避免大范圍的泛泛研究。在基本理論方面,應就有關會計的基本概念、原則分別進行研究,避免構建一整套理論體系式的研究;在學科運用方面,鼓勵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特別是運用相關學科領域的原理、方法解決會計問題;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雖然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作為研究方法論的兩大流派屬是屬非仍無定論,但在國際上,實證研究、經驗研究、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已經成為主流的研究方法,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應考慮研究方法論與國際接軌的問題,以便使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能夠在國際上有立足之地。
摘要:本文考察了2007-2012年這五年期間答辯的會計學博士畢業論文,包括論文的主題、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文章中所引用的理論,也比較了主要學校發表的論文數量。通過研究發現,這五年會計學發展變化豐富多彩,論文數量大幅度增加,學校呈爆發式增長。在論文主題上,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論文所占的比重最大,研究國際會計和資本結構的文章較少。在研究方法上,超過四分之三的論文使用了公開資本市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博弈法和比較分析法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委托理論和契約理論仍然是引用最多的理論。
關鍵詞:會計學博士論文 趨勢 展望 選題方法 理論
博士畢業論文可以說是博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終極目標,通過考察博士論文不僅可以研究其過去的發展歷程,更可以預測將來的發展方向。博士論文中所借鑒和使用的理論既是論文研究的基礎,也是研究該領域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本文考察了2007-2012年這五年期間答辯的會計學博士畢業論文,以期了解國內會計學博士畢業生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會計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通過研究會計行業的趨勢可以更好地為經濟服務。
一、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
(一)文獻回顧
從國際上看,美國會計學會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組織了美國會計學博士點的調查。Parker等(1972)對1960-1970年美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的考察發現,57%的博士論文采用了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Porporato等(2003)以1991-2000年在Proquest博士論文庫中的會計學論文為研究對象,考察了論文的主題、方法以及作者的畢業學校和國別等。Hahn(2007)則對會計學博士論文所采用的理論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作者依據的主要理論有博弈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有效市場理論等,基本都離不開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的范疇。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研究較少,起步也比較晚。張俊瑞等(2003)以1985-2001年中國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633篇畢業論文為研究樣本,發現美國會計學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領域較為廣泛,選題也比較具體,研究的問題針對性強,研究方法上實證居多;而中國的博士生論文選題面集中度較高,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涉及范圍不夠廣泛,解決具體問題的針對性不強,研究方法上則是以規范研究為主,當然這也與中國的資本市場形成時間較短、不夠發達,能夠獲取的公開資料少有很大關系。聶萍和張天西(2004)選取了自1982-2001年間答辯的310篇文章進行了研究,發現92.6%的論文采取了規范研究方法,主題也與會計理論的研究熱點相關。薛青梅(2010)進一步對2002-2006年間的155篇博士論文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主題逐漸變得更加具體和務實,更加關注中國背景和中國問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公開數據的實證研究比例已上升到36.13%;研究所使用的理論也更加多樣化。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和比較方法,考察了2007-2012年答辯的博士論文狀況,包括論文的主題、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文章中所引用的理論,也統計了主要院校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當前,會計理論界存在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主流研究方法,其中,規范研究可分為演繹法和歸納法,而實證研究可分為廣義實證研究和狹義實證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實證會計研究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并得到中青年學者的極力推崇。這主要得益于1991年后資本市場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數據庫的建立等要素。
廣義實證研究也被稱為經驗研究,包括五種方法:實驗室實驗、實地實驗、案例研究(或實地研究)、調查研究和檔案(文獻)研究(湯云為、趙春光,2001)。
無論是規范還是實證,應該說各種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它們之間是互補的。目前,實證研究的發展速度非???,似乎已形成某種風尚,好像沒有實證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一樣。雖然實證研究可以就所研究變量的相關關系給出現實數據的結論,可以對現象進行詳盡的描述,但是它最大的缺點在于無法清楚揭示隱藏在背后的因果關系,而規范研究可以彌補這個不足。規范研究中可以運用文字的魅力進行邏輯上的推理,而更深入的推理應該借助數學模型。隨著博弈論的發展,博弈方法也在文章中逐步為研究者使用;另外現在的研究文章注重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因此,比較分析法也在文章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將這兩類方法單列出來。
借助于以上的分類,我們對所有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特別將使用資本市場公開數據作實證的文章進行了單獨分類。不僅如此,我們還希望了解對于不同的主題,通常都采用了怎樣的研究方法。于是我們將研究方法分為:使用資本市場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自己收集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調查問卷);實驗室研究;案例研究;檔案研究(文獻研究);規范研究(描述性研究);理論和模型分析;博弈法和比較分析法。
二、研究結論
(一)論文數量
首先從總數看,2007年最多,達91篇,是前一個五年開端(2002年僅17篇)的5倍多,比上一年(2006)也增加了31篇,增長50%;其他四年博士論文數量都相對平均,分別為79、75、80和74篇。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博士招生規模擴大;第二,能夠授予會計學博士學位點的學校自2006年以來增長很快,如2006年之前,僅有東北財大、復旦大學、暨南大學、上海財大、上海交大、西南財大、天津財大(財院)、廈門大學和財政部科研所等九個博士授予點,而到2011年底,會計學博士點增加到36個;另外其他院校也有大批有志于會計事業的學生致力于會計學方面的研究。
其次,從各校論文數量看,西南財大的畢業論文最多,五年共有71篇;其次是廈門大學,60篇。前10所學校會計類論文數量合計達254篇,占樣本總數的63.66%;但累計有62所學校有論文入選,可以看出,會計類研究生擴展趨勢很快,分布也非常廣泛。
(二)關于研究主題
由表1可知,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所占的論文比重最多,分別達到185、53和53篇,占樣本總數的46.37%、13.28%和13.28%,合計占總數的72.93%;審計、公司治理和其他領域分布在7%-9%之間;稅收類論文最少,五年合計僅有17篇,僅占總數的4%。從年份分布看,財務會計前兩年與后三年基本持平;管理會計則變動較大,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財務管理的論文數量則在年度間分布很不均衡。當然,這或許與市場環境、學生們的興趣有關,也有可能與劃分的標準不同,如業績評價既可劃分為財務管理,也可以是管理會計,本文將其列為管理會計范疇中。后面研究的次級主題劃分也存在類似情況。
根據薛清梅(2010)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論文的研究主題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例如從2002-2006年,財務會計領域的論文占全部的30.97%,且比較平均;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分別占全部論文總數的19.35%和18.71%;審計、公司治理占總數的12%左右;稅收只有5篇,占3.23%。利用聶萍等(2004)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從1982-2006年,只有10篇文章是關于稅務的;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領域所占比重最高。
利用張俊瑞的研究發現,西方會計學博士論文中會計學領域占有絕對地位,占到全部論文的3/4,比中國的要高得多;審計方面的論文占到將近13%,而財務管理方面的僅接近6%,其他方面不到4%;但在80年代,財務管理領域的論文有很大的增長??梢哉f,中外會計學的研究論文主題相同的是財務會計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不同的是,西方在審計、稅收等領域的論文也有相當的比重。
其次,從財務會計領域看,信息及其披露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計45篇論文,占總數的1/4;會計理論、準則與制度類相差不大,均超過了1/5;最少的是資產定價類,僅有2篇論文,這可能與大家對此不熟悉、應用不多有關。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5年中沒有一篇文章是關于會計史的;另外,論文同質化現象嚴重,會計類文章中僅公允價值的就有10篇,另有兩篇題目完全相同;還有,研究國際會計的只有3篇,只有1篇是關于國際準則的,另兩篇主題是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協調,這與中國會計走向國際化的身份大不相符。
第三,從管理會計領域看,預算管理研究的最少,僅3篇,可能是學生們對此不感興趣;研究管理控制及信息系統的最多,將近1/3,這可能與此話題比較寬泛、論文相對好寫有關;內部控制、成本管理、業績評價與管理層報酬的論文數量相差較少,說明這些話題是“大眾菜”。
第四,從財務管理領域看,行為財務研究(包括資產證券化、定向增發、MBO等)的論文最多,有12篇,達22.64%;其次是市場效率,有11篇,超過了1/5,上述兩方面論文數量的增多與最近20年中國的資本市場比較發達、能夠取得比較滿意的市場數據有關。另外,隨著市場資金面的不斷變化,研究籌資的論文也有較大數量的上升,達16.98%;但研究風險管理、資本結構的都很少,分別僅有3篇和1篇入圍,說明在此領域我們的研究大有作為。
與薛清梅(2010)研究相比,2007-2011年的論文次級主題與2002-2006年的在財務會計研究領域幾乎相同,研究最多的是信息披露問題,最少的是國際會計和資產定價;管理會計領域變化不大,如2002-2006年管理會計領域研究最熱門的是業績評價、管理層報酬與內部控制,2007年后業績評價減少、成本控制類增多,管理層報酬類維持不變;但在財務管理領域則發生了很大變化:之前研究最多的是投融資和資本結構問題,2007年后則剛好相反。
綜合全面的信息來看,與2007年之前相比,除財務管理領域外,其他的會計博士論文的主題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都比較關注資本市場。
(三)研究方法
首先從論文使用的方法數量上看,單獨使用一種方法或使用四種及以上方法的論文數量都較少,分別占14.04%和6.77%,兩者合計不到1/5;而采取兩種方法的論文數量最多,超過了一半。進一步考察發現,在一種方法的論文中,使用實證研究的有44篇,占78.57%,其余12篇全部是使用規范研究;在兩種方法的論文中,結合使用規范和實證的有49篇,比例高達22.79%。
其次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和統計數據的容易取得,利用資本市場數據進行研究的論文越來越多,超過了2/3,達75.44%;這比聶萍研究的2002年之前310篇論文中利用實證研究方法比例的7.4%有了10倍的跨越;即使與2002-2006年之間的36.13%也有了質的提高,這也進一步說明實證研究方法正成為主流。另外可以看到,采取調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分別占27.82%和19.05%,比五年前分別提高了15%和5%;而采取模型分析以及實驗室研究的很少,分別僅有16篇和6篇,這與五年前基本一致;文獻研究作為輔助方法,也占有一席之地;博弈法逐漸受“歡迎”,五年合計有16篇文章采取了該方法。按照Parker的研究結論,美國在1970年間使用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方法的論文就占了57%,中國在這一點比美國至少落后了30年。
(四)關于論文采取的理論
論文中采取的理論一般來說是論文論述的基礎??疾焖械牟┦空撐?,絕大多數都在第二章中明確提出論文所引用的理論,但也有部分文章沒有列明;也有部分文章雖然表明是理論說明,但內容卻是概念性的陳述。上述兩種情況本文統計時都視作沒有披露理論。
統計結果顯示,106篇論文沒有說明所采取的理論(包括理論是概念性的定義等);但研究發現,凡是說明采取理論的論文都引用了不止一種理論。從表3中可以看出,引用頻率最高的前十名依次是委托理論、契約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有效市場理論、博弈論、產權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信號傳遞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等有關金融學、經濟學、行為學、會計學、管理學等領域。
比較薛清梅(2010)的研究發現,與五年前相比,委托理論、契約理論仍然占比最高,這與大量引用資本市場數據和選取的論文主題有關;但信息不對稱理論、博弈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異軍突起。
三、結論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五年來,會計的發展更加豐富多彩。首先,從主題上看,雖然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所占的論文占據了超過3/4的江山,但會計新領域、籌資等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關的主題研究有逐步增長的趨勢,說明畢業生研究的主題更加聯系實際,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從研究方法上看,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實證的文章超過了3/4,同時實證與規范、多方法交叉相結合成為潮流,單獨的規范或實證的文章在逐漸減少;第三,理論的領域雖然沒有更多創新,但理論更加多樣,論文中采用與資本市場聯系密切的理論呈上升趨勢。
從以上的總結中也可以看出目前會計類論文存在的薄弱環節:第一,對資本結構、國際會計、稅務會計和會計史領域研究的較少甚至沒有;第二,管理會計領域文章由于公開市場數據較少,論文數量有呈下滑的趨勢,采取的方法也相對比較固定;第三,研究的理論還沒有突破傳統的思維,創新的理論幾乎沒有。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雖然在樣本的選擇上比以前大大拓寬,但仍然有部分院校的論文沒有上傳或上傳不齊,導致統計的數據資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主題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分類,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雖然筆者在分類時也征詢了業內專家的意見,但仍存在片面性。
通過以上研究,筆者建議,第一,在論文選題方面,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盡量避免扎堆、出現重復現象。比如,以前論文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公允價值、資產減值等領域,建議學生們可以多將重點放在會計史、國際會計、環境會計等冷門領域,“物以稀為貴”。第二,在實際應用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進一步深化、經濟轉型,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應緊密結合改革、轉型的實際,從大量的現實經濟問題中尋找研究課題,為中國經濟發展服務。第三,中國入世已10多年,會計的改革從與國際接軌轉向與國際趨同,路線圖也已經制定,因此,會計學博士論文也應該將視角瞄準國際會計學研究的前沿領域,讓中國的會計研究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張為國,陳信元.全面開展博士生教學改革 造就跨世紀會計學術帶頭人[J].會計研究,1999,(5):20-27.
[2]湯云為,趙春光.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1,(5):52-56.
[3]張俊瑞,李婉麗,王小容.中美會計學博士論文選題的比較研究[J].會計論壇,2003,(2):1-9.
[4]聶萍,張天西.會計博士生培養與會計理論研究[J].會計研究,2004,(4):77-82.
[5]薛清梅.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的選題、方法與理論:趨勢與國際比較(2002-2006)[J].會計研究,2010,(5):83-89.
[6]張榮武.中美會計學博士生培養比較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12,(4):103-106.
[7]Jamers E. Parker and Allen Fond.1972.Dissertation Experience of Recent Doctoral Graduates in Accoun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vol 47,No 4,October.pp:830-833.
[8]Marcela Porporato,Ariel Sand and Lewis Shaw.2003. Trends in Accoun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1991-2000. Advances in Accounting Volume 20.pp:245-263.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商學院會計系)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舉報文章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