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歌曲《昭君出塞》是依據王昭君的故事背景創作而成的,是由著名譜曲家王志信與著名作詞家劉麟合作完成的一首十分優秀的藝術歌曲。歌曲以王昭君出發去匈奴和親的一系列內心感受為基調,歌曲內容層層遞進,鮮明地表達了昭君的情感變化,令人感慨萬千。本文以藝術歌曲《昭君出塞》作為研究的對象,從《昭君出塞》的創作背景、音樂特征分析、歌曲演唱分析多角度對歌曲展開淺析,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義與更好地演唱。
【關鍵詞】音樂分析;演唱分析;《昭君出塞》
藝術歌曲《昭君出塞》是由作曲家王志信老師與詞作家劉麟老師一起合作而成的作品,根據公元前54年西漢時期王昭君為國遠嫁的真實故事創作而成。此作品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旋律和諧悠揚,創作風格別具一格,把歷史上的真實故事與新時代的偉大愛國精神相融合。既保留了民族調式的優點,又增加了現代編曲技術,使傳統音樂能夠以另一種值得提倡和捍衛的新形式繼續存在并成熟發展。
一、《昭君出塞》的創作背景
(一)詞曲作者簡介
藝術歌曲《昭君出塞》的曲作者王志信老師,編寫了許多體裁的音樂作品,如現在廣為傳唱的《孟姜女》《桃花紅杏花白》《蘭花花》《木蘭從軍》等都是他的作品。王志信本人非常有音樂與語言的天賦,因此經他改編后的音樂人物更加微妙立體,栩栩如生。詞作者劉麟老師,主要代表作品有《祖國,我為你干杯》《走進春天》,以及著名歌劇《木蘭詩篇》等。
(二)作品創作背景
《昭君出塞》講述的是古代歷史上西漢的傳奇女子王昭君的事跡。昭君17歲時被選入宮,在匈奴與漢朝的關系十分嚴峻時南匈奴向漢朝俯首稱臣,并向漢元帝提出聯姻,王昭君為了正義與國家太平,自愿到遙遠的匈奴和親。王昭君的博大胸懷,為國為民的精神,對西漢與匈奴關系的鞏固和發展有十分正面友好的影響,所以她的名字被世人所記住,她的歷史事跡更是家喻戶曉。王志信與劉麟在2002年以這個歷史故事為背景寫出了《昭君出塞》,這首歌曲情感變化豐富,音域廣泛。從整部作品來看,作曲家在尊重歷史、深刻了解歷史故事的同時充分表達了昭君豁達,愛國的一面,向世人展示了王昭君對歷史的真實貢獻。
二、《昭君出塞》的音樂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昭君出塞》采用的曲式結構為A-B-A1三部曲式。作品以緩慢上升的速度和逐漸增強的17小節前奏作為開頭,反映出了整個旋律的調性和主題,這17小節的前奏旋律體現了多種內容和情緒。其中1-8小節為引子部分,開場就使用了延長9拍的低音和弦,以主調“d”羽音開始,然后還原了“降b”,使旋律變成了d羽雅樂調式,勾勒出一幅大漠黃沙的景象。兩個樂句組成了A樂段的第一層次,a樂句是較為舒緩悲傷的前四個小節,緊緊圍繞著前奏的主題,表達了昭君離開家鄉的不舍與為國家舍“小我”之情。b樂句的六個小節靈活運用了下三度倚音、跳音等,在過程中還原了“降b”,又一次強調了d羽雅樂,營造出王昭君出塞的悲涼之情。B樂段,在調式里還原了“降b”,而且旋律里出現了“f”,變成了C宮系統的D商六聲調式(加清角),在原來調式的基礎上更深一步展開。由四個小節的樂句組成了第一層次,主導是由e、f樂句跳動的織體組成,使得旋律更加歡快,速度越來越快。描寫了王昭君到塞外時的心情,看到藍天白云與遼闊草原連接在一起的景象感到眼前一亮,還有塞外人民友好熱情的待客之道都讓她感到溫暖。連接AB兩樂段中間添加了蒙古族長調民歌中的素材,一連用了四個襯詞“啊”來與悠長連貫的旋律線條相呼應,需要較長的氣息支持,伴奏以強有力的柱狀和弦為主,是在徹底地抒發王昭君深刻的情感,唱出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為西漢與匈奴的和平感到開心,在最后一個“啊”加入了變化音“降b”將旋律變為主調d羽調式。(見譜例1)變化重復A樂段第二層次的旋律線條構成了A1樂段,調式又回到了d羽調式,伴奏織體是密集的柱狀和弦,速度從快速奔放的快板變成慢速寬廣的廣板。用第三人稱的表達可以看作是王昭君為西漢和匈奴民族和平所作的一種貢獻,也是對她偉大的胸懷和為國為民的一種贊美。(見譜例2)
(二)歌詞分析
《昭君出塞》的歌詞一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昭君馬上要出發去塞外的景象,“昭君琵琶馬上彈”描寫的是想到將要永遠離開家鄉遠赴邊疆雖然很舍不得,但是作為公主,不能退縮,這個“彈”字,需要我們演唱者帶一點哭腔,更能渲染氣氛;“女兒情,連胡漢”表達的是昭君的心態慢慢發生了改變,明白自己背負的使命是重大的;“從此長城無烽煙”這句歌詞體現的是王昭君的博大胸懷,希望國泰民安,沒有戰爭。詞作者將這句話反復了兩遍是因為王昭君堅定地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第二部分節奏由慢板變快板,使聽眾馬上轉換情緒,讓熱情濃烈的氛圍取代了傷感,經過多天的趕路終于到達塞外,遠遠望去瞧見了馬兒在草原上奔跑,許多牛羊和藍天融為一體,這些寬廣美麗的風光盡收眼底;隨后映入眼簾的是熱情的匈奴人民,慈愛的阿媽端著奶茶,讓王昭君心中暖暖的,前后不同的情緒有了強烈的對比。第三部分的旋律線條又一次變化,“回首望中原,千里麥浪翻”王昭君回首看著遠方,似乎看到了麥浪隨風擺動,夕陽下人民過著沒有戰爭的寧靜生活,使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該部分采用了連續的幾個“啊”字來結束,使用蒙古長調的素材來表達昭君糾結的情感,既有人民安居樂業的安慰也有對此次和親舉譜例1動的堅定,最后的一個“啊”把整首歌推向高潮。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是王昭君強烈使命感的表達,也是世人贊頌她為了國家江山的博大胸懷。結束句“越千年”作曲家將高音拉長把昭君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思緒萬千,回味無窮。
三、《昭君出塞》的演唱分析
(一)呼吸與咬字
聲樂當中的“氣”對于“聲”來說有重要地位與基礎,《昭君出塞》非??简炑莩叩臍庀⒒A,要想把氣息運用得好就要依靠力度強弱、呼吸、歌唱管道等的調節來控制。當前奏一開始,演唱者就應該馬上進入準備歌唱狀態,開口唱之前要深吸一口氣,在唱完“別家園”后要馬上吸氣,然后唱“出雄關”要保證把氣給到每一個字。在唱連續的“啊”時,呼吸一定要保持流暢,始終覺著氣息是往下走的,不能把氣越唱越高,聲音要一直搭在氣上,乘著氣往外送。唱“一支出塞曲”這時是充滿激情,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氣吸深了,要是氣吸得很淺就很容易唱飄,也支撐不了這一句的力度與激情。結束句“越千年”的呼吸要保持均勻?!墩丫鋈肥且皇字袊褡逅囆g歌曲,民族唱法的咬字靠口腔的前部動作比較多,力度比較強,聲音比較明亮。剛開口唱“別家園”時不要把每個字咬得太緊,要松一些。在唱“怨”字時需要將字咬得結實,才能給人深刻的感受,引起共鳴使人震撼。在演唱“一支出塞曲”的“支”時,口腔一定要打開,因為音區比較高,口腔不打開這個字就很容易唱憋了。演唱歌曲結束句“越千年”的“年”時,字頭就只需要輕輕咬一下,然后就馬上歸韻,不能在字頭上拖太久,否則很容易把這個字唱擠了。
(二)情感處理
“聲情并茂,以情帶聲”對于歌唱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演唱一首曲子時一定要抓準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對于《昭君出塞》,作者想要表達的并不是王昭君的怨,而是對她為國為民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贊頌。第一部分采用的速度是慢板,刻畫的是昭君離開自己家鄉的場景,“別家園,出雄關”應該唱出深情和傷感,不過不能唱得柔柔弱弱,要注意昭君公主的身份感。最后的“無烽煙”是王昭君堅定相信的將來,所以表現時應該更激昂,將激動和堅定的情緒放大。第二部分速度變化為舒展熱情的快板,描寫的是淳樸的匈奴人民對大漢公主到來的驚喜與歡迎,以及他們唱歌跳舞的歡快氣氛,他們熱情的款待沖淡了昭君原本悲傷的情緒,所以演唱時應該歡快愉悅一些,遇到歌詞里的動詞可以唱出變化音,使之更加形象化,也要保持激動踴躍的唱歌狀態。第三部分音樂情緒又發生變化,表達的是王昭君心中的想法,帶有悲壯和大氣的情感,要注意表達王昭君欣慰和堅定的情緒。五個連續的“啊”是王昭君各種復雜情感激昂地表達,所以演唱時要保證情感的充分利用與發揮,使每個“啊”都唱出不同的情感體驗。第四部分是最后的高潮部分,這時歌詞的表達方式改用第三人稱敘述,表達了王昭君的偉大事跡,演唱時要突出“怨”字,“為江山”這三個字得慢唱,表達我們對昭君的事跡予以崇高的評價。最后的結束句作詞家接連用了四個“越千年”,這時應該用不同的情緒來歌唱,層層遞進,在最后一句高音時用濃烈激動的情感來表達,使全曲完美結束。
四、結語
《昭君出塞》這首藝術歌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優美旋律,形象生動的人物刻畫,深刻的社會意義,弘揚了舍己為國的博大情懷。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不僅要有動人的聲音,而且要準確地理解聲樂作品的思想內涵,體驗聲樂作品的情感,并能夠以適當的表現手段表達它。唱好每一首歌前都需要從作品的各方面來剖析,重視情感表達,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每一首作品。
參考文獻:
[1]林曉.淺析〈昭君出塞〉藝術歌曲[J].大眾文藝,2010,(21):16.
[2]朱雯珺.淺析王志信民族聲樂創作特點[D].福建師范大學,2009.
[3]曹洋.聲樂作品〈昭君出塞〉藝術表現的再創造[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85-87.
[4]鄔丹.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藝術詮釋[J].群文天地,2011,(16):70-71.
[5]范玉嬋.山西侯馬碗碗腔名家劉秀珍之〈昭君出塞〉藝術研析[D].天津音樂學院,2017.
[6]王丹.兩首不同版本的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的藝術處理與演唱分析[D].山西師范大學,2016.
[7]魏媛媛.劉麟作詞、王志信作曲的創作歌曲〈昭君出塞〉的情感表達[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8]沈秀麗.淺析歌曲演唱中情感因素的詮釋——以歌曲〈昭君出塞〉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2013.
[9]李夢華.藝術歌曲〈昭君出塞〉的創作特征[J].音樂創作,2012,(04):114-115.
作者:詹露露 朱黎冰 單位:閩江學院 蔡繼琨音樂學院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舉報文章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上一篇:雙創教育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應用 下一篇:鳳秧歌藝術特征及傳承發展研究
發表評論 快捷匿名評論,或 登錄 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