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適時地制定了干部教育政策。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這種“精英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不僅創辦了一批干部學校,培養了為數眾多的革命干部,而且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有了創新和發展,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1―0001―03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打擊日寇瘋狂進攻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干部的培養,當時各主要根據地都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的革命干部??箲饡r期中共的干部教育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動員全國人民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再要的組織基礎。
一、抗戰時期干部教育政策的實施
注重干部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傳統。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就著手創辦了一些干部學校,進行干部教育。主要有: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黨校等。
抗戰時期,中共繼承和發展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干部教育的經驗,進一步提出了重視干部教育的方針。1937年5月,劉少奇在《爭取全國民主統一與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一文中指出:“我們要大批訓練軍事、政治干部。過去我們的干部,特別是有經驗的干部大批犧牲,我們要在最短期內補救這個缺陷,要訓練上萬的干部?!?938年10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報告中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們的戰斗任務”。此后,黨開始把干部的教育和培養,提到了路線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為加強劉干部教育的領導,中共中央書記處于1938年11月決定組建干部教育部。1939年2月,干部教育部正式成立,張聞人任部長,拿維漢任副部長,具體負責干部教育的各項工作。1940年6月,中央干部教育部與合并稱為中央宣傳教育部,同年10月又改稱中央宣傳部。從這以后,中央宣傳部就負責包括陜甘寧邊區在內的各個根據地的干部教育。
在明確了干部教育的閂的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宣傳部相繼發出了一系列的指示:《中央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中央關于辦理黨校的指示》、《中央宣傳部關于加強干部策略教育的指示》、《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延安在職干部教育質節的決定》等等,進一步制定了干部教育的方針、政策。1942年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規定:“在閂前條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應該是第一位的?!边@種“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針,極大地推動了各級黨組織對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視,以極大的注意力放在干部教育上而,逐步形成了干部學習的高潮。
二、抗戰時期干部教育的實踐
有了正確的干部教育政策,中共隨即陸續在延安創辦了一批干部教育學校。中央黨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國女了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干部教育機構紛紛成立。除此之外,其他各根據地也創辦了許多干部學校。這些干部學校的相繼成立,為充實革命隊伍,保證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后來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為了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實施干部教育的一些基本情況,有必要對當時一些重要的教育機構做點介紹。
(一)中共中央黨校
中共中央黨校,是中共中央主辦的專門負責培訓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的學校。中央黨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馬克思共產主義黨校。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11月進抵瓦窯堡,學?;謴徒ㄖ?,正式定名為中共中央黨校,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管理,校長為董必武。12月初開始招生,先后辦兩期,第一期主要訓練陜北干部,學習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第二期主要是傳達學習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的決議和《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
1936年6月,黨校遷到保安。學校設1個高級班和8個普通班,還增加了白區工作班和白軍工作班,專門培訓到白區和白軍中去做秘密工作和統戰工作的干部。同年10月,黨校遷到定邊,和紅四方面軍黨校合并,學校的規模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進入延安,中央黨校亦于2月遼至延安。同年5月,董必武調任抗大第四大隊政治委員,李維漢接任中央黨校校長。1938年4月,李維漢調任陜北公學副校長,黨校校長由康牛繼任。
1941年底和1942年2月,中央黨校進行了兩次改組。1943年3月,中央決定兼任中央黨校校長。改組后的中央黨校,其辦學方針是實事求是,其根本任務是以批判和糾正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樹立和發展理論聯系實踐、密切聯系群眾以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思想作風。黨校的徹底改組,在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史上是一次重要事件,它為黨校的建設和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的指導思想、方針、任務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創造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馬列學院
馬列學院是黨創辦的第一所專門學習和研究馬列主義理論的學校,成立于1938年5月5日,即馬克思誕辰120周年紀念日。馬列學院主要是培養黨的宣傳工作和理論工作干部,先后辦過8個班,學員約1000人,院長由兼任,副院長為王學文。學員主要是延安各機關、前方及各抗幾根據地做過實際工作的同志和在抗大、陜北、中央黨校學習過的干部,一般都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并具有學習和研究理論的條件。學院的課程有列寧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黨的建設、中國近代革命史、西方近代革命史、聯共黨史和哲學等。
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根據報告精神馬列學院于1941年7月改組為馬列研究院。要求對馬列主義的學習與研究要有根木的方向性的改變,不能從書本到書本,而是要走出機關,走出教室,走出書齋,到豐富的實際生活中去。
1941年8月,馬列研究院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明文規定中央研究院為培養黨的理論干部的高級研究機關,直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這樣,就把培養黨的理論研究干部同黨的理論宣傳工作更好地聯系起來了。
中央研究院院長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實際工作由副部長李維漢負責,副院長為范文瀾。中央研究院先后辦了兩年,1943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中央研究院和中共中央黨校合并,成為中央黨校的第三部。
三、抗戰時期干部教育的影響
抗戰時期中共的干部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中國
的特殊國情,并結合抗日救國的歷史使命開展起來的。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有了創新和發展,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第一,教育并培養了大批干部,儲備了人才。經過八年的干部教育,我黨培養了足夠的干部隊伍??勾罂傂^k學九年間,“前后共培訓了8期干部,計培養干部29072人”,抗大十二所分校,“共培訓出10多萬名抗日軍政干部”,其他一些干部學校也都碩果累累。1936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紅軍總數只有幾萬人,到抗日戰爭勝利時八路軍、新四軍以及黨領導的其它形式的抗幾力量和大量的從事地方工作和敵后地下工作的干部已達幾百萬人,這支干部隊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高于從前任何一個時期,他們成為中國革命斗爭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依靠這支干部隊伍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很多人還成為新中國建設時期的最基本領導力節。
第二,把“生產勞動”融入教學活動之中,開創了教育與牛產勞動相結合的新教育模式。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則??箲饡r期,中國共產黨針對根據地面臨的嚴峻形勢,貫徹并發展了這一原則。1939年5月4日,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一文中對延安的青年給予了高度的贊揚,他說:“延安的青年不但本身團結,而且和工農群眾相結合,這一點更加是全國的模范,延安的青年干了些什么呢?他們在學習革命的理論、研究抗日救國的道理和方法。他們在實行生產勞動,開發了千市萬市的荒地。開荒地這件事,連孔夫子也沒有做過?!?/p>
1943年,黨中央提出了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大力發展學校的生產事業。各根據地的干部學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都把生產勞動列為學校教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要求把學生參加勞動列入教育計劃,把教育與生產勞動和人民的實際需要聯系起來。學員除了學習以外,還要參加生產勞動。這種生產勞動,一方而可以減輕政府及老百姓的負擔,同時,還可以使青年知識分了養成勞動習慣和觀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聯系的教育模式,對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所學與所用相結合。中共中央書記處1940年1月在《中共中央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中,首條即指出:“全黨干部都應當學習和研究馬列主義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具體運用?!?941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習的決定》又強調:“同前延安干部學校的基本缺點,在于理淪與實際,所學與所用的脫節,……為了糾正這種毛病,必須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的應用這種理論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書本上各項原則的死記與背誦?!备鶕醒刖?,各干部學校在辦學指導思想和教育方針上都確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各學校教育內容都圍繞一個中心,即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把教學與邊區建設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在教學中講形勢、講任務、講政策等問題來加強政治教育。同時,還通過參加各種社會話動,組織學牛進行宣傳,向群眾講邊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幫助群眾計算土地產量,從而對學生,也劉群眾進行抗戰教育。這種教學方法克服了過去教育中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更是同時期國統區大學教育不可比擬的。干部教育中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是寶貴經驗,也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總之,黨在抗日戰爭的艱難環境里進行的干部教育工作,純潔了隊伍,培養了干部,奠定了理論,為中國革命的全向勝利,為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的勝利開展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舉報文章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上一篇:淺析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無因管理 下一篇:淺論音樂舞蹈對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
發表評論 快捷匿名評論,或 登錄 后評論